“人居環境也需要這樣的用戶思維。在盲道設計和建設之初,讓視覺障礙者走一走;讓行動不便的人為無障礙通道提出建議;從孩子的視角考慮小區公共活動場地的設計是否安全……不同的用戶,存在不同的需求,而規劃設計要遵從用戶需求的_公約數,尤其是要守住讓每一個用戶感到安全與_的底線。
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副院長李迪華_近“火”了。他在網絡平臺發表的演講《“與人為敵”的人居環境》,引發人們共鳴。在演講中,他控訴改造得很窄的人行道、蟄伏在十字路口的報刊亭、橫亙在路中間的鋒利鐵絲……
其實,李迪華在演講中列舉的現象并不新奇,而是人們生活中的日常經歷。無奈的是,很多時候人們被迫忍耐糟糕的人居環境,路上有個坑繞過去_是,門前有個檻跨過去_是。學者的歸納與整合,把人們從瑣碎的抱怨視角,帶到了理性的批評維度:我們如何讓人居環境不再“與人為敵”。
人居環境是一門科學,也是一門需要感情藝術的技術。它關系到人們日常的生存與發展,體現城市化進程的人文關懷。人居環境出了問題,很多時候不是技術出了問題,而是人對于環境的理解出了問題。一個設計也許本身并沒有缺陷,但是當它呈現在環境之中,_發生了各種各樣的問題。
比如,在路邊種植什么行道樹,本身是園林綠化部門的責任。但是,如果選擇淺根系的樹種,樹根從透水磚和下面硬質鋪裝的水泥之間伸進去,人行道_會變得坑坑洼洼。顯然,種什么樹又牽涉到道路建設和維護的問題。對于人居環境,技術并非是孤立存在的,只有不同的部分、不同的系統_協調,才能建設友好的人居環境。
不友好的人居環境,_像是生活中的“斷頭路”。負責道路建設的兩個地方都覺得自己做的沒有問題,但是到了銜接處,要么發現對接不上,要么誰也無法說服對方建一座跨越分界河的橋。恰恰是這種只顧自己而不顧整體的思維,導致了人居環境的“與人為敵”。
用戶思維是互聯網從業者常說的熱詞。一個程序或網頁要受用戶歡迎,不光需要寫代碼的程序員,還需要產品、運營等多個部門的通力配合。在外行人眼中近似于天書的代碼,和生動活潑的交互頁面之間,隔著對用戶心理的揣摩,以及對用戶需求的研判。一個缺乏用戶思維的互聯網公司,技術水平再高,想法和創意再新穎,也可能在一開始_失敗。
人居環境也需要這樣的用戶思維。在盲道設計和建設之初,讓視覺障礙者走一走;讓行動不便的人為無障礙通道提出建議;從孩子的視角考慮小區公共活動場地的設計是否安全……不同的用戶,存在不同的需求,而規劃設計要遵從用戶需求的_公約數,尤其是要守住讓每一個用戶感到安全與_的底線。
跟人居環境有關的領域,存在各種各樣的數據標準。然而,滿足用戶需求,不能生硬地執行某種刻板的標準。不能因為把報刊亭搬到綠地和周圍空地上的成本太高,審批太難,而讓報刊亭只能安放在十字路口。公說公有理,婆說婆有理,_后損害的還是環境的協調感和人們身在其中的安全感。
如果把人居環境比作一家巨大的公司,那么支撐這家公司奮力前行的,是對身在其中的每一位用戶的尊重。不能因為大家都要適應環境,而不去做_改變。人要在環境中生存,但人類文明_是基于對環境的改造而進步的,何況,人居環境本身_是人類一手創造的。
李迪華教授的演講,讓人們對身邊環境的審視上升到了一個廣闊的人文境界。為什么我們的環境會缺乏細節?為什么我們會感受到糟糕的生活體驗?影響這_的不光有技術,還有對人的需求的深刻理解;而實現改變的,終將是那種扎根于人性深處的用戶思維。
冀公網安備13098102000366號